快三平台 - 快三平台
快三平台2023-01-31 16:05

快三平台

东西问|张明祥 :保护“地球之肾” ,中国如何提供“范本”?******

  中新社武汉11月11日电 题 :保护“地球之肾” ,中国如何提供“范本” ?

  ——专访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张明祥

  中新社记者 张芹 梁婷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11月5日至13日在中国武汉和瑞士日内瓦同步举办, 是中国首次承办这一国际盛会。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 ,中国 的湿地保护经历了摸清家底夯实基础 、抢救性保护 、全面保护三个阶段 ,中国湿地保护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并形成了湿地保护 的“中国模式” 。

  30年来,中国在湿地保护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向世界分享了哪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全球湿地协同保护中 ,中国又将如何展现大国担当?中新社“东西问”就此专访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张明祥。

  现将采访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什么是湿地 ,湿地保护对于地球生态有怎样 的意义?

  张明祥 :今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明确,湿地是指具有显著生态功能 的自然或者人工的、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 、水域 ,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海域,但是水田以及用于养殖的人工的水域和滩涂除外 。

航拍苏州虎丘湿地公园 。泱波 摄

航拍苏州虎丘湿地公园 。泱波 摄

  湿地与森林 、海洋一起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 ,具有涵养水源 、净化水质 、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 。人类择水而居 ,文明因水而兴,足以说明湿地对人类生产、生活 的重要性。

  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 是淡水资源 的主要来源。据统计 ,中国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 的96%都存在于湿地 。从这个角度来讲,湿地的重要性更是毋庸置疑 。不仅如此 ,占全球陆地面积6%—8.6%之间的湿地,储存了全球大约40% 的已知物种,因此湿地也被称为“物种基因库”“基因超市”。

  此外,湿地还 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库之一 ,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方面 的作用非常明显 。以泥炭地为例 ,它只占地球陆地面积 的3%,却存储了30% 的陆地碳,是森林碳储量的2倍 。如果湿地受到破坏,就会从“碳汇”变成排放二氧化碳 的“碳源”,加速全球气候变化。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条子泥滩涂景区内 的麋鹿 。近年来 ,东台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麋鹿种群和鸟类数量逐年增加,成为各种动物 的理想栖息地。张连华 摄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条子泥滩涂景区内的麋鹿 。近年来 ,东台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麋鹿种群和鸟类数量逐年增加 ,成为各种动物 的理想栖息地 。张连华 摄

  中新社记者 :中国 的湿地分布呈现什么特征 ?

  张明祥 :中国幅员辽阔,造就了丰富的湿地类型 ,从寒温带到热带 ,从平原到高原,几乎涵盖《湿地公约》所有湿地类型,也孕育了多姿多彩 的湿地生物。比如,滨海湿地分布在东部沿海 ,沼泽湿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青藏高原,河流 、湖泊湿地主要分布在长江及淮河中下游、黄河及海河下游等水资源比较丰富 的地区。

位于西藏拉萨市北郊 的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总面积超过12平方公里,被誉为“拉萨之肺”。何蓬磊 摄
位于西藏拉萨市北郊 的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总面积超过12平方公里 ,被誉为“拉萨之肺”。何蓬磊 摄

  目前,中国湿地面积达5635万公顷,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以占全球4% 的湿地,承载着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对湿地 的主要需求 。

  中国湿地还是世界水鸟 的重要繁殖地 、越冬地和候鸟迁徙 的停歇地 ,途经中国 的候鸟迁飞路线达4条。如新疆巴音布鲁克湿地是天鹅的重要繁殖地,江苏盐城沿海滩涂 是世界上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江西鄱阳湖是世界上最大 的白鹤越冬地 ,在此越冬 的白鹤占全世界总数 的95%以上 。

一群野生丹顶鹤在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芦苇丛上空飞过 。李根 摄
一群野生丹顶鹤在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芦苇丛上空飞过。李根 摄

  根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统计 ,中国湿地高等植物约200科692属2315种。全世界雁鸭类有168种,中国湿地就有54种,约占32% 。全世界鹤类有15种 ,中国就有9种 ,占60% 。

  总体来说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 ,人均湿地面积仅占全球人均水平 的五分之一左右 ,所以湿地资源还 是比较稀缺 的。

  中新社记者: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至今,中国在湿地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取得了哪些成就 ?

  张明祥:最直观的,中国公众对湿地的保护意识有了大幅提高 ,对湿地 的概念更了解 ,对其重要性认识也更深刻 。现在 ,大家不仅对湿地耳熟能详,并有了保护意识 。建设各类湿地公园 ,能让民众真实感受到生态保护带来 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江苏省盐城市 ,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内展出 的动物标本栩栩如生,吸引民众参观。泱波 摄
江苏省盐城市,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内展出的动物标本栩栩如生,吸引民众参观。泱波 摄

  其次,湿地保护在中国已上升至国家法律层面,管理体系更加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今年6月1日正式实施,从逻辑性 、全面性、系统性来说,填补了中国生态系统立法 的空白 ,确立了湿地保护 的基本原则 ,在全球层面来看也 是最完善 的立法 。另外 ,全国28个省(区、市)先后出台了湿地保护条例和办法,共同构建起湿地保护管理顶层设计 的“四梁八柱” 。

重庆市梁平区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景色美丽。刘辉 摄
重庆市梁平区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景色美丽。刘辉 摄

  中国湿地保护体系由湿地类型国家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 、湿地公园三部分构成 。现有国际重要湿地64处 ,国家重要湿地29处,建立了901处国家湿地公园 。30年间 ,中国完成了三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 ,并依此在各地建立湿地调查监测野外台站、实时监控和信息管理平台 ,为湿地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近十年来 ,中国累计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3400多个,新增和修复湿地80多万公顷 。

  世界上真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湿地基础调查的国家很少 ,中国在这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近日 ,中国印发了《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 ,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保护湿地 的目标和蓝图 。我相信,有了国家的重视,湿地保护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

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在武汉举行 。张畅 摄
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在武汉举行 。张畅 摄

  中新社记者:中国在全球湿地保护工作中贡献了哪些“中国智慧”,为其他缔约方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

  张明祥:中国加入《湿地公约》后 ,认真履行公约义务,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 ,不断提升湿地保护管理水平 。《湿地公约》认证 的43个“国际湿地城市”中 ,中国13个城市入选,是全球入选城市数量最多的国家 ,直观反映了中国在全球湿地保护方面的贡献 。

鄱阳湖畔的江西省南昌市高新区鲤鱼洲五星白鹤保护小区,成群候鸟翩翩飞舞。鲍赣生 摄
鄱阳湖畔的江西省南昌市高新区鲤鱼洲五星白鹤保护小区,成群候鸟翩翩飞舞 。鲍赣生 摄

  再如,全世界仅有两国为湿地立法 ,中国 是其中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从生态系统角度进行立法 ,突出了湿地在生态文明建设 、以及在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对提升国际话语权 、彰显大国责任担当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们已经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翻译成英文 ,也将通过此次大会,向世界各国代表及湿地保护领域的专家 ,宣介中国湿地保护立法成果,给其他国家提供一个范本,希望可以引领全世界对湿地保护的立法行动。

2022年11月5日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开幕。邹浩 摄

2022年11月5日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开幕 。邹浩 摄

  此外 ,中国 的湿地保护,并不 是只看那些野外 的 、天然 的 、大面积 的湿地,而是梳理资源、分析状况、针对性提出保护方案。而且很注重处理人与湿地 的关系,湿地公园就是中国独创 的一种把湿地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一种形式 ,在国际社会也引起很大反响。

  2018年 ,中国起草的《小微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决议草案》在《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顺利通过 。小微湿地独特的生态功能 ,得到国际社会更为广泛的关注和认同。

  同时,中国还与多个国际机构和组织在湿地野生动物保护、湿地调查、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人才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合作。通过承办一些援外培训班 ,向广大发展中国家传输中国湿地保护经验 ,中国湿地保护修复先进技术和成功模式。中国还提出要加强候鸟栖息地的保护 ,有效保护了途经中国的4条候鸟迁飞路线 ,为候鸟提供安全舒适的家园。

在山东省青岛市胶州湾海洋公园河套段滨海湿地,成群的红嘴巨鸥和灰斑鸻 、宾鹬等候鸟在水面翔集 。王海滨 摄
在山东省青岛市胶州湾海洋公园河套段滨海湿地 ,成群的红嘴巨鸥和灰斑鸻、宾鹬等候鸟在水面翔集 。王海滨 摄

  中新社记者:全球湿地协同保护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何意义?

  张明祥 :湿地与人类 的生活息息相关 ,自古以来,人类就懂得择水而居 的生存方式 。“桑基鱼塘”体现了中国古人在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上 的智慧。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 ,星罗棋布 的千年桑基鱼塘系统与盛开 的桑树相映成趣 。陆志鹏 摄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星罗棋布 的千年桑基鱼塘系统与盛开 的桑树相映成趣。陆志鹏 摄

  尽管当前湿地保护、修复已成为全球共识 ,但 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 的开发利用等原因 ,全球湿地都面临面积萎缩 、功能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给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加强湿地保护与管理已刻不容缓。

  “珍爱湿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是《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 的主题,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景 。珍爱湿地 ,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通过地区和国家层面 的行动及国际合作,能有效推动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 ,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完)

  受访专家简介 :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张明祥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张明祥

  张明祥,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秘书长 。1994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自然地理专业;1997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湿地生态专业 ,获硕士学位 ;200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环境科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中国较早从事湿地保护 的专家学者之一 ,国家湿地保护法起草专家团队负责人 ,从事湿地保护与管理 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等相关工作。

  •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

      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 ,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事件加速世界大变局的演进,国际舆论场变得更为复杂。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发展一方面推动国际传播生态变革,另一方面也对我国国际传播带来挑战 。如何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成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的重要课题 。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推动国际传播生态4大变革

      人工智能与媒体融合进一步加深 ,推动国际传播向着更加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 的方向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影响国际传播格局的重要变量 ,改变了国际传播生态。

      1

      传播主体发生改变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 ,信息传播已经进入“万物皆媒、人机共生、算法推送”的智能时代。社交机器人成为公共议题 的重要制造者和传播者。以杜莎迪亚 、格雷厄姆·米勒为代表的学者认为 ,“社交机器人已不再 是单纯 的工具,而应当被视为一种具有参与性的社会主体”。在国际重大议题 的讨论中 ,社交机器人十分活跃且已经成为影响或干预公众选择的重要因素 。根据牛津大学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有81个国家利用社交媒体传播有关政治 的相关信息。国际传播生态已经由之前完全由人主导转变为“人机共生”。

      2

      赋能国际传播内容生产与分发

      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催生了新 的传播主体,还助力传播内容生产与分发 。在内容采集环节,自然语言处理结合深度学习模型 ,在寻找新闻线索时可以挖掘出更多非结构化信息,提升内容采集 的效率和质量;在内容生产环节,机器写作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推动内容编辑向“人机协同” 的智能化模式转型 ;在内容分发环节 ,通过大数据和算法推荐能够准确定位国际受众,实现对特定用户个性化需求 的精准传播。

      3

      创新国际传播信息形态

      传统信息形态主要 是文字 、图片、视频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国际传播形式 ,可以实现多模态信息结构,催生场景化 、沉浸式、具身性的互动与传播。首先 ,计算机视觉 、智能语音合成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广泛赋能国际传播中AI形象 的建构;其次 ,“5G+人工智能+VR/AR” 的传播模式正在不断延伸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感知,以更为丰富的传播形式助力我国国际传播,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多元化路径和手段。

      4

      开辟国际传播新赛道

      国际传播话语权与全球政治 、经济格局密切相关。进入新媒体时代 ,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互联网参与到国际传播中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超级大国垄断国际传播的局面。智能传播时代更 是将这种扁平化趋势进一步扩大 ,尤其 是在国际重大议题中 ,传统的边缘或半边缘国家通过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释放出更大 的“声量” ,从而对舆论走向产生一定程度 的干预。国际传播话语权博弈在一定程度上跳出政治、经济框架的束缚 ,转而进入技术竞争 的新赛道 。

      智能传播技术

      对我国国际传播 的4大挑战

      社交机器人等智能传播技术开始具体应用到互联网信息场中 ,成为不可忽视 的一股舆论力量。

      1

      社交机器人干预舆论

      社交机器人的介入使我国面临 的国际传播环境越来越复杂 。社交机器人参与公共议题讨论,影响舆论的真实呈现。北师大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发现,在中美贸易争端 、新冠肺炎疫情、北京冬奥会、俄乌冲突等议题 的涉华舆论中 ,社交机器人产生的信息占比在20%-30%之间,且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性,成为影响国际涉华舆论走向 的重要因素。社交机器人已经成为国际舆论博弈和意识形态较量 的重要工具 ,基于技术 的智能传播也将成为未来国家间竞争的关键角力场 。

      2

      算法推荐可能成为舆论干预的工具

      在人工智能时代,算法成为主流信息处理和分发方式,为实现精准化 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实践路径。算法 的“不可见性”直接导致了信息传播 的“不透明、不平等和不真实”。在国际传播中,算法推荐容易强化某一方信息和意见的风险 ,这种算法偏见在潜移默化中会加剧“过滤泡”效应 ,导致不同文化圈层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困难。

      3

      深度伪造影响国际信任

      深度伪造技术最初指的是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像合成技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深度伪造技术已发展成包括“视频伪造 、声音伪造、文本伪造和微表情合成等在内的多模态视频欺骗技术”。近年来,基于深度伪造技术的政治活动迅速发展,主要包括通过换脸 、重新投射 、口型同步 、动作传递、图像生成等方式伪造领导人照片或视频 、篡改新闻事实 ,这让虚假信息更加难以识别,导致谣言迅速扩散 。

      4

      全球数字平台竞争

      借助数字平台、物联网技术和数据处理能力 ,具有人工智能技术优势 的国家正在形成强大的数据话语权 。以谷歌 、脸书 、亚马逊等为主导的新型跨国数字平台,通过“数据收集、算法驱动 、智能运转”等数字化方式,正在全面重构国际传播格局。如何看待平台在国际传播中的角色发挥,值得进一步研究 。

      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的

      3大策略

      1

      加强国际传播渠道建设,打造全球数字平台

      国际传播渠道不再依赖于传统媒体而 是转向数字化的媒体平台。在数字平台中,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传播主体,国与国之间 的交往加深 。一方面 ,我国在国际传播中通过“借船出海”,即在推特 、脸书等社交媒体上开设媒体账号达到了一定 的传播效果 ;另一方面 ,也要有在“全球中国” 的视域下思考数字化国际传播 的实践路径,鼓励有技术竞争力的互联网公司开展国际化运作 ,通过平台出海提升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 。

      2

      创新话语表达形式 ,主动参与国际议题设置

      在新 的国际形势和传播语境下,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 、新表述”,既要注重话语内容创新,也要注重话语形式创新 。一方面,立足中国实践 ,将中国话语融入国际话语体系,打造基于共同价值观 的话语优势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人工作智能 、VR/AR等技术 ,建构基于多模态场景 的话语与叙事表达 。在话语创新 的基础上,我国媒体要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议题设置 ,把握国际传播规律 ,充分了解国际受众需求 ,针对不同的议题选择合适的传播策略,增强我国国际传播话语权。

      3

      加强对跨学科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

      新的媒介环境造就了新 的舆论生态,也对国际传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部和中宣部在2018年发布 的《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 :“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在国际传播工作中,需要加快建设具有跨学科背景 的国际传播队伍。积极拓展本学科与计算科学 、数据科学等学科 的交叉融合 ,培养既熟悉传播规律,也掌握传播规律 的复合型人才 ,只有了解智能传播规律 的人才才能有效开展国际传播工作。

      作者:张洪忠 赵蓓 (张洪忠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赵蓓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后)

      来源:“中国网信杂志”微信公众号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快三平台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