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500 - 大发500
大发5002024-02-24

相知“冰雪”中 ,习近平成就中外互动的另一种叙事******

  (近观中国·冬奥)相知“冰雪”中,习近平成就中外互动的另一种叙事

  中新社北京2月2日电 题 :相知“冰雪”中,习近平成就中外互动的另一种叙事

  作者 钟三屏

  “啪!”

  伴随着清脆的声响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执的冰球落向冰面 。天津体育馆内 ,两国青少年冰球友谊赛正式开球 ,热情 的观众掀起涌动的人浪 。

  2018年,这个中俄元首互动的画面 ,成为两国之间友好交往的经典缩影,也书写下习近平以冰雪运动会友的又一个动人故事。

  伴随着北京冬奥会的脚步渐行渐近 ,细心的人们发现 ,冰雪运动早已走进中国最高领导人 的外事日程表,被习近平频频带到外交场合。以冰雪运动会友 ,正在成为中国外交 的一道别样风景 ,也展现出中外互动的另一种叙事 。

  作为首位出席境外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开幕式 的中国元首,习近平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开幕式的现场,给世界带来不一样的中国形象 。

  在冰雪运动营造的友好氛围下,索契冬奥会的主火炬尚未点燃 ,多边外交舞台已经热闹非凡 。习近平短短43个小时里出席了12场活动 ,既包括元首会晤等双边活动,又有出席开幕式 、参加招待会等多边互动 ,还有接受俄罗斯媒体专访等公共外交日程。有评论指出,以冰雪运动为媒 ,中国最高领导人在国际多边舞台上,与各国共同谱写出梦想交织共鸣的动人乐章。

  冰雪运动,不仅 是中国在多边外交场合广聚朋友的“共同语言” ,更是在双边交往中深化友谊 的“金钥匙” 。

  习近平在2017年访问芬兰时,于芬兰总统尼尼斯托举行的欢迎宴会上 ,获赠中芬两国冰雪运动员送上 的运动衣,两国元首商定将2019年定为中芬冬季运动年 。

  2019年 ,在尼尼斯托总统访华时 ,为衬托冬季运动主题,北京的人民大会堂西大厅被冰雪元素装扮一新 ,中国的大熊猫和芬兰的驯鹿在银装素裹背景下相映成趣。

  一来一往之间 ,中芬冬季运动年正式开启 ,两国人文交流再添“冰雪元素”。

  随着冬奥会正式进入“北京时间” ,这种相知于“冰雪”之中 的独特叙事 ,也在向人们讲述着中国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

  正如习近平亲自录制视频助力北京申办冬奥时所言,“2022年冬奥会在中国举办,将有利于推动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带动中国13亿多人关心、热爱、参与冰雪运动 ,让中国人民再次有机会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和奥林匹克精神传播作出贡献 。”

  由此,外界不难读出 ,这种“价值观”以“人”为尺度,这种“世界观”以“相知”为底色。

  北京冬奥申办成功后 ,习近平2017年专程到访瑞士洛桑 的国际奥委会总部。在拥有上万件展品的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陪同习近平参观并全程讲解。习近平则代表中国向国际奥委会送上苏绣《仕女蹴鞠图》 ,并向巴赫介绍中国古代“足球” 。在浓缩着历史 的博物馆,中外文明交流相知 的一幕 ,恰与奥林匹克精神彼此映照。

  在中外互动中,北京冬奥会不只向外界讲述“高大上” 的故事 。借助“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东风 ,家门口的滑雪场 、身边的志愿者 、孩子们 的滑冰课,勾勒出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生动图景 ,更立体 的中国形象在世界得到呈现。

  “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不仅可以增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也给世界展现了阳光、富强 、开放、充满希望 的国家形象。”今年伊始 ,习近平在考察北京冬奥筹备工作时有感而发,“历史会镌刻下这一笔 ,世界将对中国道路有全新 的认识 。”

  2008年 的北京,在全球40多亿电视观众的注目下 ,中国以一场无与伦比的奥运盛会刷新世界的“中国印象”。2022年,透过北京冬奥会 的窗口 ,正不断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 的中国将如何与外界互动 ,人们同样期待。

  在“冰雪”中相知,中外互动 的另一种叙事 ,已经悄然展开 。(完)(图片素材来源 :新华社、中新社、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网)

出品人:陈陆军

总策划 :王晓晖

监制 :张红、夏宇华

策划:郭金超

统筹:梁晓辉、王凯

主笔:黄钰钦

视觉|编辑:张舰元 、李雪瑶 、马学玲

大发500

网络常说的“强迫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

  中新网北京12月28日电(记者 上官云)“这下我的强迫症被治好了”……如今 ,类似的话题在网络上并不少见 。还有人说 ,看到提示“99+”未读信息 ,总有点开的冲动 ,调侃自己“ 是不是得了强迫症”。

  浙江省台州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包祖晓认为 ,这种调侃之所以在网络上流行 ,主要是因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在生物学界是普遍存在的 ,会随着文化及历史变迁而变化。

  而且,人们有时候认为它们 是有价值的 、有用 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 ,多产的作家和“一根筋”的音乐家等等,其自身都具有一定 的“强迫症” 的倾向 。

图片来源 :微博截图

  或许 ,它并非一无 是处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似乎不时会遇到具有“完美主义”倾向 的人 。他们往往将大量 的精力投注到那些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上 ,努力使之趋近完美。

  例如,看到桌子上 的物品排列得不整齐,他们可能会感到心里不舒服,于 是产生把它们摆好 的冲动念头和行动 。周围 的人则会开玩笑,说这些人有点“强迫症”。

  这类调侃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包祖晓介绍 ,从人类进化的角度看 ,强迫症或许并非一无是处 ,而 是可能在人类生活中起过重要的作用。

  例如 ,强迫行为的主要表现清洗、清洁 、检查等在过去都可能 是生活 的策略,是早期人类或 是更古老时期 的哺乳动物赖以生存的自我保护习惯 。

  再如 ,梳洗行为可以巩固群体内部 的联系 ,防止疾病 ;对后代、配偶、领地和储备加以检查则能保障安全 。

  简单的说,“为了心理的宁静”是这种调侃发生 的背后动因。

  医学范畴 的“强迫症” 是怎样 的 ?

  跟社交媒体所说的调侃式的“强迫症”不同 ,精神医学范畴中 的“强迫症”,是指以强迫观念 、强迫冲动或强迫行为等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

  包祖晓简单概括了它的特点,即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两者强烈冲突使病人感到焦虑和痛苦 。

  此外 ,病人体验到观念和冲动来源于自我 ,但违反自己的意愿,需极力抵抗 ,又无法控制 ;病人也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 ,但无法摆脱。

  它的常见的表现形式有 :怕脏和怕被污染强迫 、责任和检查强迫、完美强迫 、顾虑强迫 、过度关注强迫、囤积强迫等等 。

  从行为主义角度说 ,强迫症是一种对特定情境的习惯性反应。强迫行为和强迫性仪式动作被认为是减轻焦虑 的手段,但仅能暂时减轻焦虑 ,从而导致仪式行为的重复发生 。

  依照精神分析理论的提示,强迫症 的形成与成长过程中 的不良教养方式有关,正所谓“习惯 的锁链一直难以察觉,直到它变得难以打破”。

  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

  顽固的“强迫症”会对生活有哪些影响?

  包祖晓说,医学上所说的强迫症对患者 的生活和社会功能影响较大。如果有人把强迫比作“心魔” ,或许并不是夸大其辞。

  这是因为强迫症患者在深受侵入性思维折磨 的同时,还由于害怕自己身上被贴上种种负面标签而选择守口如瓶 ,独自咀嚼着无边的苦涩。

  也就是说,他们很容易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强迫思维-强迫行为恶性循环 的沼泽 ,始终难以走出焦虑 、恐惧 、挫败的境地 。

《平息战斗:心理医生教你摆脱强迫的折磨》。受访者供图

  包祖晓曾经遇到过一个比较典型 的例子,“有一位强迫症患者 ,自知种种重复行为没必要 ,但控制不了 。家人的责骂让他更家烦躁,学习成绩下降 ,经常头晕、心慌。近日脾气越来越暴躁 ,无故踢家中东西、扔物品 ,大声吼叫” 。

  如果发现孩子有“强迫症”倾向,父母首先需要做的 是带孩子去就医 。要知道,强迫思维不能用讲道理和意志力去对抗。父母平时要避免说类似“叫你别多想 ,你还要想”等等 ,往往会适得其反 。

  “强迫症就像一种虚假的火警 。当强迫症患者有一种强迫行为或可怕 的想法时,就像有人在他脑袋里拉了一下警报器 。然而 ,周围并没有危险的东西 。”包祖晓认为 ,父母应该在心理治疗师 的指导下协助孩子进行对强迫行为的矫正。

  职场也有“强迫症”?

  “强迫症”仅仅存在于家庭生活中吗 ?其实也不 是。

  包祖晓介绍 ,职场上 的“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对关系方面 的过度关注。例如 ,对任何与关系有关 的事物进行心理回顾等等 。

  简单来说,就是过度在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比如当两个人交往谈话时 ,担心自己是否说错话了 ,事后会反复回忆说过的每一句话 。

  对此,采取唱歌等娱乐活动来宣泄情绪不是良好的处理方法,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长远看 ,反而可能会加重症状。

  《平息战斗 :心理医生教你摆脱强迫的折磨》一书中提出 ,接纳 、停顿和专注 、旁观和标示等正念技术适合强迫症患者的自我疗愈 。

  “简单的正念操作方法 ,第一步是接纳,正常看待当下出现的所有感受和现象;第二步是重新聚集,主动地把注意力放在一个专注对象上。”包祖晓称 ,第三步则是持续地以旁观者 的身份观照身体行为和心理感受,但不要过度用力 。(完)

  •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大发500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