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世纪-- (中国)百度文库
五五世纪2024-06-25

五五世纪

【光明论坛】重视乡村工匠在非遗保护中 的重要作用******

  【光明论坛】

  作者:魏鹏(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特约研究员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近期 ,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乡村工匠作为扎根乡村、掌握传统技艺 、提供当代产品的乡村手工业者 、传统艺人,正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有生力量 。

  此前 ,国家乡村振兴局、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为乡村工匠 的制度性培育、持续发展提供了全面而切实的方案。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身怀高超技艺、植根乡村沃土的乡村工匠群体有了大有可为 、大展身手的广阔天地。充分发挥乡村工匠优势特长 ,不仅 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的必然要求,也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要守护传统,更要勇于创新。传统手艺要薪火不息、生命不止,就不能故步自封 ,更不能抱残守缺。唯有实现产品类型与功能创新 ,才能更好满足现代人日常生活新需求;唯有实现制作技艺与工具创新,方能提高产品品质与生产效率 ;唯有实现产品形态与包装创新 ,才能更适应大众化推广与多渠道销售要求 。应借助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全面 、生动记录和科学分析乡村工匠技艺中的丰富科学原理与技术内涵 ,不断研发新产品 、引致新需求。此外,还要探索数字化 、智慧化、网络化为乡村工匠加持 的路径与方式 ,让现代技术为传统技艺插上腾飞 的翅膀 。

  要精于生产,更要适应市场。精于工、匠于行 的技艺 ,是乡村工匠的底气与底色,但乡村工匠不应 是曲高和寡的孤芳自赏者,而应 是充满人间烟火、饱含故土味道的实际产品、具体价值 的创造者 。他们提供物质产品 ,服务田间耕作,满足寻常百姓吃穿住用 、农事劳作之需;他们提供文化产品,承载中国人 的审美情趣、精神追求、伦理观念 ,满足人们对故土乡愁的依恋与想象;他们提供场景产品,以富有韵味 的工作过程、制作场景提供充满历史感 的生产与生活氛围,构建古今对话 ,增添大地 的家园感 ,成为一种充满仪式感 、满足旅游需求的场景 。要在民众 的生产生活中进一步诠释和丰富乡村技艺的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提高满足乡村生产 、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要的实用性 ,不断拓展各类电子商务平台营销渠道。

  要潜心钻研 ,更要引领乡亲。乡村工匠的技艺并非“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藏品 ,而 是历史层积下的社会共同财富,除法律框架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外 ,都可转化为社会共有 的公共产品 、成为乡里乡亲的共同财富。乡村工匠也只有在带着乡亲实干 、领着乡亲致富的进程中,才能最大限度实现个人社会价值 。此外,在更广泛 的引领群众、依靠群众过程中,也将激发群众无穷的创新创造活力,进而推动乡村技艺不断创新发展,让乡村手艺真正转变为推进农民增收致富 的工具和路径 。特别 是通过技能培训、分工协作 、合作组织等方式 ,充分带动乡村中老人、妇女、残疾人等参与到乡土产品 的生产中,将留守者转变为人力资源 ,将受助者转变为财富的创造者 ,不仅助力乡亲增收致富,更利于乡邻和谐 。

  要扎根乡土 ,更要面向世界 。乡村工匠植根乡土 ,受乡土滋养 ,传承本土性技艺 ,利用本地资源 ,满足邻里需求,留存乡愁乡韵。乡村工匠也要放眼世界,秉持兼收并蓄 、开放包容精神,在交流互鉴中增强乡村手艺 的生命力与市场适应力 。积极通过学习 、借鉴,丰富并提升工匠产品品类、品质,塑造品牌 。同时大力推进乡村工艺旅游产品 ,聚集乡土人气 、财气 、智气。乡村工匠更应大胆走出去 ,以美为媒,充分展示乡土景象 ,展现可亲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还可以积极参加各类展销会 、博览会 ,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传播方式 ,多渠道 、立体性展示乡村工匠传承久远的手工技艺 ,激活人们的“老家”记忆,激发乡愁乡情 ,增强乡村产品 、乡村生活、乡村生态对当代人 的吸引力 、感召力。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12日 02版)

两岸同胞“云拜年”蔚为风潮 祝福中传递交流心愿******

  (新春见闻)两岸同胞“云拜年”蔚为风潮 祝福中传递交流心愿

  中新社北京1月27日电 (朱贺)“愿两岸春暖花开,望两岸共向美好未来 ,期待两岸民众早日聚首一堂……”癸卯兔年春节 ,两岸各界人士以视频方式向同胞拜年蔚为风潮,同胞们在拜年词中传递祝福 ,讲述期盼恢复交流 、共享团圆的心愿。

  连日来,“两岸同胞拜大年”话题在大陆社交媒体中讨论热烈 ,截至27日已获超1.2亿次阅读量 。有网友表示 ,在穿越海峡的新春祝福中看到了“两岸一家亲” ,望两岸早日冲破阻隔、团圆美满。

  近年两岸关系复杂严峻叠加新冠疫情等因素 ,令两岸交流颇为不易。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李振广接受中新社采访表示 ,在此背景下 ,两岸同胞坚持以“云端”方式互叙亲情,充分证明台当局出于政治利益的阻挠无法阻断两岸血脉相连的骨肉亲情和彼此牵挂。

  祝福跨海而来,思念绵延不断,尽快恢复交流成为今春两岸同胞 的共同心声 。正如中国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在拜年视频中所言,希望两岸各领域的交流都能恢复热络 ,携手同心 ,和衷共济 。

  前台北市议员罗智强、台湾统一联盟党主席戚嘉林、台湾新党主席吴成典 、台湾人民共产党主席林德旺等党派人士 ,也通过拜年视频表示,愿两岸恢复交流 ,携手并进。台北市议员秦慧珠向上海市民拜年,她谈到 ,上海和台北是姐妹市 ,希望疫情后可以互相拜访 ,互助合作。

  “期盼未来一年两岸文化纽带愈加坚韧 。”台北书院山长、文化学人林谷芳在拜年视频中表示 。京剧梅派传人梅葆玖大弟子、台湾京剧艺术家魏海敏则在祝福中表达了新年到大陆登台演出 的心愿。致力于两岸交流二十余年的台湾知名画家李沃源期待,未来带更多台湾同胞到大陆交流,也欢迎大陆画家好友赴台采风。

  春节 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文化传承 ,也是彼此心灵契合 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家庭 是两岸血脉相连 、融合发展 的缩影,两岸夫妇 的拜年祝福也格外动人 。

  在北京生活12年 的台胞律师林敏睿与来自山东的妻子在北京度过第四个春节,与孩子们共祝两岸同胞新春快乐 。台湾青年林宇阳和来自西安的太太王曼则回到台湾过年,他们希望海峡两岸同胞都能相亲相爱,相向而行。

  在各地过年 的台青和台生也通过镜头表达新春祝愿 。在大陆创业多年的台青徐韬返台与家人团聚 ,他期盼两岸共同发展、共享繁荣 ;浙江临海潭子茶屋负责人陈彦桦则希望,更多台湾青年主动融入祖国发展 ,让两岸青年间 的合作“兔”飞猛进 ;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的台生曹耿豪留校过年 ,他说 ,大陆的伙伴都对自己照顾有加,让他在此有了家的感觉 ,倍感温暖。

  “拜年过程中,两岸同胞感觉彼此的感情更深、更浓了 。随着更多台湾同胞来大陆求学 、工作 、生活、扎根,这种联结会越来越深厚 。”李振广期待未来两岸交流更密切 、更便利,为台海和平稳定筑牢坚实基础 。(完)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五五世纪地图